表演藝術傳承!台灣北管記憶 回望靈安社行動
2021/10/10

(藝點新聞/記者 林錫惠/台北採訪報導)

在台灣傳統戲曲沒落的1970年代,卻有一群大學生前往大稻埕一帶歷史最悠久的北管軒社-靈安社,學習北管子弟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以這段歷史為背景,展出「野台衍派-靈安社與大學子弟戲」特展,透過珍貴的影像文物重現當年這段北管傳承的歷史。

1960年代起,台灣傳統戲曲因為社會型態改變而沒落。直到1975年,當時任教於文化大學的邱坤良老師有感於傳統戲曲式微,於是帶領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組學生,前往有百年歷史的靈安社學習北管子弟戲,這場行動也成了台灣史上第一次大學生有組織、有意識地向民間藝人學習的行動。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邱坤良表示,1977年這群學生發表了第一場演出,包括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都曾參與,展覽透過珍貴的演出照片,搭配演出時的樂器、鑼鼓、旗幟等文物,帶領觀眾感受北管復興的氣氛,同時還邀請參與靈安社行動的王麗嘉教授,回憶當年的情景。

 「野台衍派-靈安社與大學子弟戲」特展於臺灣戲曲中心臺灣音樂館展出,透過珍貴的影像與文物回顧北管戲曲的歷史。展出時間自即日起至11 月28日止,歡迎民眾前往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