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台灣木偶之父」許協榮,台北偶戲館推出「神匠鬼斧造容顏-臺灣木偶之父 許協榮」特展,並推出呈現許協榮生平與偶雕刻創作的專書。
在金光布袋戲輝煌的年代,有「台灣木偶之父」稱號的戲偶雕刻師許協榮以精湛的雕刻技藝,結合各種光怪陸離的人物角色造型,展現出前所未見的新風格,上百尊布袋戲偶在台北偶戲館展出,歡迎民眾前往欣賞。
1953年,新興閣掌中劇團第五代傳人鍾任壁開啟金光戲時代序幕,許協榮將劇團創造出的各種人物角色以精湛雕刻技藝,展現出有別於過去泉州偶戲的創新風格。
台北偶戲館館長蔡易衛表示,在金光布袋戲發展的脈絡底下,許協榮算是一開始投身形塑角色多變且顏色造型有別於過往泉州傳過來的金光布袋戲偶,落地且在地化的顯現,如此的意義是館方想介紹給民眾知道的原因。
由於當時偶戲從外台戲轉為內台戲,為了吸引觀眾購票欣賞演出,金光布袋戲除了故事內容更有娛樂性,人物造型也更多變。
蔡易衛透露,過往的傳統布袋戲,是泉州傳過來的,戲偶比較小,如同模板一般,生旦淨末丑的定位較明顯,如小生有小生該有的樣子,變化較不甚多樣,而內台戲為了讓民眾看戲偶看得更加顯眼,因此戲偶變得比較大,服裝造型誇張甚至搭配一些比較閃亮的裝飾,所以造型明顯有別於過往布袋戲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