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興替‧交通大溪》新書發表 用數位人文探尋大溪百年發展軌跡
2021/08/05

(藝點新聞/桃園整理報導)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下稱木博館)為挖掘大溪在地歷史,與保存地方故事,自2017年起展開「大溪交通運輸發展調查研究計畫」,2019年受到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支持,辦理「大溪.探個路:大溪交通運輸發展」特展。今年木博館將歷年研究與展示累積的成果出版大溪交通主題專書—《水陸興替‧交通大溪》,期望促進地方知識的推廣,並能運用於未來。該書預計於今年8月6日起開始販售,並同步舉辦系列線上推廣活動,想瞭解大溪發展,以及想要深度探索大溪的民眾,可透過閱讀該書探訪大溪百年時光,體驗大溪獨特魅力!

(透過閱讀《水陸興替‧交通大溪》一書探訪大溪百年時光,體驗大溪獨特魅力!)  照片來源: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桃園的大溪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經是面向國際的城鎮: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後,大溪集散周邊山林物資,如茶葉與樟腦,利用大漢溪水運向國際出口;1900年代大溪發展輕便鐵道,且催生初代大溪橋的興建。時至今日,正積極啟動桃園捷運綠線延伸大溪線、國道3號銜接台66線增設系統交流道等興建計畫,隨著時代,交通工具逐漸進步,大溪的交通設施越來越穩固、安全、便利。200多年來大溪每一次交通模式的轉變,都走在時代尖端。

《水陸興替‧交通大溪》一書是由陳皇志、陳家豪、許志成3位作者共同合作,廣泛徵集文獻史料,訪問地方耆老,逐步分析文獻史料,並且運用歷史GIS技術,將不同年代地圖套疊,定位比對判讀古今差異,驗證還原歷史事實;更結合舊寫真的實地田野調查,修正過去刻板印象的歷史認識與記憶。大溪交通專書運用豐富多元的圖資,有趣生動的文字,清楚呈現大溪水路交通,如渡船頭、聯絡古道的歷史遺跡、從水路轉變至陸路交通的過程,解析不同時代大溪橋位置與輕便鐵道路線,以及書寫近幾十年大溪交通轉變,與未來發展計畫,為時代留下珍貴紀錄。對該書有興趣的民眾,8月6日起可至國家書店、五南書店購買。

(木博館將於官方FB專頁辦理有獎徵答活動,有機會獲得特製木質書籤。)照片來源: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木博館將於官方臉書專頁進行《水陸興替‧交通大溪》有獎徵答活動,邀請作者陳皇志分享《水陸興替‧交通大溪》中數位人文的研究歷程,詳情活動及講座報名資訊,可關注木博館粉絲專頁:臉書搜尋「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DaxiWoodartEco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