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樣普通的食材,都可能因為儲存不當,而演變成食安危機。存放食物時,要特別注意「危險溫度带」,特別是對於高風險的食材,例如長時間放置、浸泡、自製或是過期的食品。不管是製造者還是消費者,都應該提高警覺。
存放食物時,要特別注意「溫度」。(示意圖 / 每日健康)
高敏敏營養師在其臉書專頁《高敏敏 營養師》提到 ,存放食物可分為三個溫度區:
1. 高溫區(高於60°C)
若要熱存食物,溫度要盡量高於60°C以上。
2. 危險溫度帶(介於7-60°C)
這是細菌快速繁殖的溫度範圍,食物長期儲存在此溫度帶,最可能導致細菌毒素滋生,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特別是在22-33°C這個溫度範圍內,最容易產生米酵菌酸(邦克列酸)。食物放室温,建議以2小時為限。若室溫高於32°C,則要縮短爲1小時。因此「食物吃不完,要放涼再冰冰箱是錯的」,應該越快冰越好。在家料理,最安全的方式就是「適量準備每一餐」,建議吃多少煮多少。
3. 低溫區(低於7°C)
低於7°C的環境可以抑制細菌增長,延長食物保存期限。已烹調食物,建議將其保存在5°C以下。
若要避免食安風險,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 慎選信譽優良衛生的店家。
2. 不吃浸泡過久的食材(濕木耳和濕澱粉製品)。
3. 煮過的食物,不吃馬上冰冰箱5°C以下保存。
4. 不吃過期和久放食物。
5. 冰箱控制在7-8成滿,維持先進先出原則。
6. 生熟食分開放。
7. 保持雙手及用具的清潔。
8. 避免在家自釀無滅菌製程食物(發酵玉米或椰奶等製品),過往也發生過栗酒以及酸湯子等案例。
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米酵菌酸(邦克列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誤食微量也可能致命,且耐熱性超高。吃到污染食品後,潛伏期大約為30分鐘-16小時之間,細胞粒線體會失能,並對我們的肝臟、腎臟和大腦產生威脅。目前對於米酵菌酸中毒,尚無解毒劑,只能針對症狀給予支持性療法。
隨著氣溫逐漸上升,我們更應該共同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發現食安問題時,立馬撥打1919食安專線,一起為食安把關。
延伸閱讀
產後眼睛霧茫茫? 營養師曝5種食物「改善夜盲症、眼睛疲勞」:還能幫助乳汁分泌
注意這些早期徵兆 研究:出現「這些症狀」94%在4年後發展成阿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