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的繁忙與壓力時,我們往往會找各種方式來放鬆身心,其中包括享用美食美酒。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會帶來一些健康隱患,其中包括痛風這種關節疾病。痛風在古代被稱為「國王病」,罹患此病者多是富貴人家,經常大魚大肉,造成熱量盈餘。
痛風發作初期,會先在關節處感到熱脹感。(示意圖 / Shutterstock)
張家誠醫師在其臉書專頁《張家誠中醫師—感受有品質的中醫》解釋,痛風是由尿酸代謝異常導致的關節炎,而尿酸是「嘌呤」(或稱普林)的代謝產物,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增高時,就有可能在關節處形成尿酸結晶,進而引發關節的發炎和腫脹。
症狀與高風險族群
痛風發作初期,會先在關節處感到熱脹感,並在兩天內達到疼痛的高峰。初次發病的部位大多會在腳大趾關節處(MTP joint),手肘、指關節及膝蓋也是後續發病常見的位置。痛風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高熱量飲食、酒精攝取、高血壓以及腎功能不全。此外,尿酸濃度較高的人,痛風的風險更高,因此控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至關重要,臨床上建議將尿酸濃度維持在 6mg/dl 以下。
治療(飲食調整)
攝取高普林食物,會導致血液中尿酸濃度增加。研究顯示「動物性肉類」影響最為明顯,患者應減少攝取肉類和海鮮。而植物性蛋白質則不會引起痛風發作,甚至對於病症有益處。另外,雖然酒精和果糖並非高普林食物,但在肝臟代謝過程中,也會導致體內尿酸濃度增加,應避免攝取過量。
治療(中醫調理)
飲食調整是控制痛風的基本原則,然而,外源性嘌呤只佔痛風發作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內源性嘌呤,因此藉由藥物來調節也是必要的。在中醫治療方面,控制痛風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降低發炎物質,減少痛風發作的頻率;二是降低血液中尿酸濃度,避免尿酸結晶的堆積。
在中醫學中,痛風被歸類為痹證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是脾氣虛、外感風寒濕熱,或者有氣滯血瘀的病理特徵。在急性期,痛風多由外感濕熱所致,治療可使用四妙散、痛風湯、五味消毒飲、竹葉石膏湯或桂枝芍藥知母湯等方劑。而在緩解期,則多以脾虛濕困為主,治療可以選用理中丸和五苓散等方劑。研究表明,四妙散可以改善發炎症狀,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並且改善CRP、ESR、IL-8等相關指標。
最後張家誠醫師建議,在痛風急性期發作時,先去尋求西醫的幫助,以先解除疼痛為要。而後續改善發炎物質、降低血中尿酸濃度,則可以尋求中醫的幫助,中西醫同治找回生活的品質。
延伸閱讀
胚胎好壞決定著床率! 哪些人該做PGT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 醫揭檢測關鍵
痔瘡不是瘜肉!3種情況建議就醫 醫曝「所有成人都有輕微痔瘡」真相